1. 样品偏蚀(Sample Biasing):
- 离子减薄过程中,样品的表面会积累电荷,导致样品向离子束倾斜或偏移,影响减薄效果。
2. 过减薄(Over Milling):
- 如果离子减薄时间过长或条件不当,可能会导致样品过度减薄,甚至穿透样品,损失分析区域。
3. 样品表面损伤(Surface Damage):
- 高功率的离子束可能会在样品表面造成二次电子或离子的损伤,对样品的结构和成分造成影响。
4. 样品崩角(Edge Chipping):
- 离子束的直接冲击可能导致样品边缘发生崩解,特别是在脆性材料上更为明显。
5. 样品表面污染(Surface Contamination):
- 离子束可能会将样品表面的杂质或周围环境的污染物引入样品表面,影响分析结果。
6. 样品表面粗糙(Surface Roughness):
- 离子减薄不能实现完全平滑的表面,可能会导致样品表面粗糙。
7. 样品变形(Sample Deformation):
- 离子束的冲击力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起样品的变形,尤其是在较软的材料上。
8. 样品加热(Sample Heating):
- 高功率的离子束可能会使样品局部过热,影响样品的微观结构。
9. 样品污染(Sample Contamination):
- 样品减薄过程中可能会吸附离子源中的气体或杂质,导致样品表面污染。
10. 样品表面应力(Surface Stress):
- 在离子减薄过程中,可能在样品表面产生应力,导致样品变形或裂纹。
11. 样品尺寸限制(Sample Size Limitation):
- 离子减薄设备通常有尺寸限制,较大的样品可能无法进行减薄。
12. 样品的均匀性(Uniformity):
- 离子减薄过程中可能难以实现整个样品的均匀减薄,特别是样品厚度差异较大时。
13. 离子束非均匀性(Ion Beam Non-uniformity):
- 离子束的能量和方向分布可能不是完全均匀的,导致样品减薄不均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