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供一个失效的和一个没有失效的样品;
1. 完整性:
- 提供的样品需要完整,包含所有可能与失效相关联的部分,以便进行全面分析。
2. 保护措施:
- 样品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保护措施,避免进一步污染、损伤和数据丢失。
3. 标签与资料:
- 提供样品的标签和详细资料,包括批次号、型号、生产日期、使用历史等,这些信息将帮助确定失效背景。
4. 清洁程度:
- 样品应在清洁的环境下取出,以减少外部因素导致的污染。
5. 无物理损伤:
- 在拆除和测试过程中,避免对样品造成物理损伤,例如过度弯曲、操作不当造成断裂等。
6. 储存和运输条件:
- 样品应按照适当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处理,比如温度、湿度、避免磁场等,以防止样品在到达实验室前发生变化。
7. 代表性:
- 提供的样品需要能够代表批量产品,以便于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全部产品。
8. 失效现象描述:
- 提供详细的失效现象描述和观察到的问题,如外观、功能和性能上的改变等。
9. 辅助样品:
- 如果可能,提供未失效的相同型号样品作为参照。
10. 失效信息:
- 提供失效发生时的具体情况,例如电源状态、环境条件、工作时间等。
11. 控制样品:
- 如果有条件,提供一些已知没有问题的相似样品作为对照组。
12. 重复性:
- 对于批量生产的产品,尽量提供可以重复再现失效情况的样品。
13. 后续操作权限:
- 提供样品用于后续可能进行的切割、显微镜观察、化学分析等操作的许可。
14. 安全须知:
- 确保提供的样品不包含有害物质,或者提供安全处理和处置指南。
15. 样品数量:
- 根据分析需求,可能需要多个样品来进行不同方面的测试和验证。